学术报道
挪威奥斯陆大学刘凤淑教授举办讲座《亲历现代化:三代中国人的青春叙事》

2024年4月8日晚,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教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刘凤淑应邀在线上开展了以“亲历现代化:三代中国人的青春叙事“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本场讲座由院社会学王向贤教授主持李淼教授进行了对谈,访问学者金美兰教授韩国圣公会大学和多位教师参加了讲座,另有学校内外的100多名研究生与本科生线上参与。

基于对城市家庭三代人40余位的深度访谈,刘教授提出90后与前两代人之间的差别与延续。

最大的差别在于90后青年及其父母的“最大化欲望追求最好的学习成绩、取得最高等级的成功、成为最优秀之人的愿望和努力,成为90后的生命目标和日常生活。这迥异与生于1940年代、1960-70年间的两代父母的生命。过往两代缺乏最大化所需的认知资源或环境条件标准生活形态是“凑合着过”,可能追求“优化”,但缺乏实现“最大化”的资源

以长时段的历史角度来看,90后的最大化欲望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长久鼓励的“楷模”。成为楷模一直是儒家构建理想人格的核心成为文化意义上的人,意味着即使不比别人卓越,要比过去和现在的自己来得卓越成为楷模也内蕴于当代主流文化之内,鼓励年轻人追求高尚理想实现卓越和振兴国家。

最大化、成为楷模还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形成应和。根据稀缺价值原则,为了最大化孩子的教育成就、日常生活的舒适度、享受度和整体幸福感60后和70后的父母们竭尽所能。父母之爱成为更加纯粹的利他主义育儿也从做即可以的普通劳作转为需要不断学习的密集艺术。素质,成为评估自己、别人、子女和父母的常用词汇和日常观念。

在追求成功、全面发展和完美圆满的过程中,将二元性予以折衷成为常见方式,这特别体现于90后的性别建构之中。受访的年轻人普遍认识,无论性别如何,每个人都应该最大化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教育、能力和才能,实现自己的全部潜力。90后对于现代男性和现代女性的憧憬中,融合了传统分配给男性的工具性品质和分配给女性的表达性品质,从而体现于当代中国的成为全能之人的愿景。

折衷的二元论不仅涉及性别关系,而且是追求最大化的普遍方式对于各种看似矛盾的元素90后及其作为60后70后的父母,往往为互和相互依存从而形成“复合或双文化自我观念如,当代中国的新家庭主义,就是将传统中国的“关系中的自我”欧美社会的“独立自主自我”复杂地结合在一起。另外,双文化自我根植于传统中国长久存在的辩证法之中

刘凤淑教授演讲结束后,王向贤教授指出三代人的生命故事和刘教授的深刻阐释,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提供了清晰图示,并为研究应当自觉地衔接历史传统与当代故事提供了优秀示范。

最后,李淼教授和更多师生就研究方法、新家庭主义、中国题材与西方语境等问题与刘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

主讲人简介

刘凤淑教授现任职于挪威奥斯陆大学,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刘教授已在Asian Studies Review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Sociology等刊物发表众多文章。2017年,她的论文《中国“无价之宝”的崛起》荣获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颁发的乔治·贝雷迪最佳论文奖。现已出版《作为生活体验的现代化:中国三代年轻男女》等著作挪威发展合作署等机构的支持下,她所主持项目的经费总额已超过3000万人民币。

文:侯文霖

审核:王向贤